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时尚 > >> 内容页

生死大事万人围观:广州大佛寺生命教育对话第一场精彩纷呈

2023-08-01 08:55:27 来源:凤凰网

人们常说,这个世上,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伤。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都把家人过世视为真正的“当大事”。孟子说“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可见,死亡这件事的重要性。但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又对“死”字避之不及,甚至一些地方对“死”的谐音“4”,也忌讳莫深。然而,死亡又是确定会发生的事。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如果有一天你终于走到生命的尽头,你将如何应对?

讨论生死大事,探寻生死密码,广州大佛寺在后疫情时代首开先河,2023年7月29至30日,广州市大佛寺第五届生命教育学术交流会广邀业界权威、学界专家、教界大德,连开三场高能对话,围绕生死学、安宁疗护、临终关怀三大领域,密集输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生命教育理念,对话交流中碰撞出大量具有实际价值的经验和建议,对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凤凰网佛教文化、十愿网总编辑崔明晨


(资料图片)

7月29日上午,第一场对话主题为“生死学教育的现状和挑战”,本场对话由凤凰网佛教文化、十愿网总编辑崔明晨主持。第一场对话交流的4位与谈人静波法师、慧开法师、路桂军教授、何仁富教授,在150分钟的对话交流中纵论生死,对死亡问题不回避、不渲染,理性从容,妙语连珠。线上线下网友大呼过瘾,盛赞这场对话是一次盛大的生命洗礼。凤凰网佛教文化编辑与谈人部分金句,供养所有关注生死大事的网友们。

静波法师:没有生,没有死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方丈静波法师

佛教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生死问题,面对生死,生死是人生不可逾越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是这样。比如,传印长老走了,所以我们也很悲伤。星云大师走了,我们也很感慨。一代一代的人都走了,我们也是要走的呀,他们是远行者,这是生命在升华,那不是死亡,相反他是另外一种“生”。

如果物质不灭定律,如果能量守恒定律,它是合理的话,那生命不是一个单纯的断灭,如果“断灭”的话,那一个人恐怕没有解释,他就会患得患失,他就会在纠结中得失之间在纠缠,如果他是在精神层面,那他一定是有得有失,他得到他就会觉得会失去什么,他失去了什么也会得到什么,他告诉我们无得无去的,没有生没有死,这就是生命的升华。

慧开法师:生死学的五个面向

美国宾州费城天普大学宗教研究所哲学博士、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讲座教授、南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慧开法师

生死有五个面向:第一,生死的哲理和文化;第二,生死的教育,从幼儿到老年对生死有一个更深入的探讨;第三,生死关怀,包括老人安养、临终关怀、安宁疗护和自杀防治;第四,跟生死相关的公共政策与法规;第五,跟生死相关服务产业的服务人员的教育训练跟证照考试。

其实死亡就相当于现在的移民,形容生老病死就是有如春夏秋冬一样的循环运行机制,也就是说,虽然外在流转的形体不同。但是,生命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只是因为缘分的关系,到不同空间不同示现罢了。死亡只是一个过渡,我们还有未来的生命。

我们应有能力以健康正面的态度坦然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同时从死亡以及死后生命的角度反思及关怀生命, 从而对生命有进一步的体会与领悟,更彰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更能圆满生命与死亡的品质及尊严。

路桂军教授:善终无所谓好坏,只要他自己想要,我认为就是可以的

清华长庚医院、厦门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疼痛专家、安宁疗护专家路桂军教授

我做了将近20年的临终关怀。我发现,其实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都值得尊重。生病以后,尤其到了生命尽头,它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命长度,一个生命质量。当长度无法延长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高生命质量。我们更多的患者,应该认识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大概90%的患者认为,幸福的活一天比痛苦的活十年重要,但是还有一小部分病人,他就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他就会不断想与生命抗争,对这种观念应该尊重,不是说他临死以前通过我们教化以后转变自己观点。

善终一定是个体化的,尊重个体化善终。善终并不是流水线,不痛苦,有尊严,道爱、道谢、道别、道歉,有些人就是要靠到最后。我们要读懂患者,才能呈现他的个体善终。西方有句话叫“你告诉我你是怎么死的,我告诉你是谁。”而中国我们这样说,一个人想怎么活就怎么死,他一生的一贯作为和修为就注定了他会选择这种方式。所以说善终无所谓好坏,只要他自己想要,我认为就是可以的。对于“好死不如赖活着”,一旦我读懂他们,那是他真的想要的,我愿意这样做,当然不要伤害到别人。

何仁富教授:建构“中国人”的生死安顿

清华大学哲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长何仁富

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死智慧、生死礼俗,建构“中国人”的生死安顿。相对而言,如何梳理和重建已经被破坏殆尽的中国人的生死观念、生死智慧、生死礼俗,在华人生死学的建构中,似乎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这种梳理和重建,不该只是简单的理论逻辑建构,还应该是实践逻辑的建构,是可以真正让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人、“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建构。

“生命教育学术交流会”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主办,广州市大佛寺承办,自201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现场嘉宾思想火花碰撞不断,共识也在碰撞中升腾凝结,交流会氛围火爆,高能不断,现场观众近距离享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盛宴,凤凰网佛教文化直播间的网友们线上积极参与,共同谈论,直播间热度直飙。大家可以通过凤凰新闻客户端搜索凤凰网佛教文化栏目观看直播回放。

此次学术研讨会,高手过招,全场高能,凤凰网佛教文化后续将会陆续推出第二场、第三场专家学者、高僧大德的精彩对话,请敬请关注。

死亡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并不是生存的对立一面。当然生死教育并不是为了美化死亡,而是为了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坦然直面死亡,重新定义生的意义。

耀智大和尚曾经说过:明白了生死观,才能观照我们生命的本质,才能究竟的明白生死问题。希望本次学术交流会,能够帮助你了解生命,观照我们生命的本质,用生死观为生命护航。参透生命真谛,彻悟人生意义,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打开“生死自在、向死而生”的智慧之门。

关键词:
分享到: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