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我从小就很喜欢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小时候跟着长辈们一边巡边,一边向村里的民间老艺人学习,一学就是一辈子,到现在仍感觉有许多需要学习的知识。”今年63岁的西盟木鼓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岩聪向记者讲述自己的传承故事。
岩聪是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娜妥坝人,是一个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闲时,他会一边琢磨民间舞蹈编排,一边与民间艺人交流学习。1978年,岩聪开始跟父母亲学习民间舞蹈表演技艺,他曾多次到北京、昆明、普洱等地参加歌舞表演及录音录像。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积淀中,他慢慢尝试自编、自导、自演一些民间舞蹈节目,对佤族民间《木鼓舞》《佤笛》《独弦琴》等乐器的演奏及舞蹈表演技巧有一定造诣。
说起岩聪,村里都说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白天他在地里干农活,晚上自己动手制作“得”“独弦琴”“摆”“佤笛”等佤族民间乐器,目前已经熟练制作70余种乐器。他还经常组织村里的男女老少参加文艺演出,把佤族的民间乐器、歌舞传承下去。2002年5月,岩聪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舞蹈艺人,2009年3月在首届普洱市民族民间才艺大赛中,荣获民间器乐“佤笛”表演银奖。
在长期的实践学习积累中,岩聪的乐器天赋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他把擅长的“得”“摆”等和佤族一些古调相结合,创新生产生活中有关丰收、喜事、祭祀等活动的古歌吟诵,他创作的佤调及曲调,先后多次在省、市、县文艺创作表演中获奖,并被编入西盟佤族表演的音乐教材。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佤族民间音乐逐渐被遗忘,面对佤族民间乐器、歌舞人才流失,后继无人的状况,岩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默默在心里发誓,不能让父辈们留下的“财富”在自己这代断了根。他用行动兑现着自己的承诺,积极参加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等活动,先后在西盟多个学校进行佤族音乐、技艺培训,已累计教授700余名学生。2011年,岩聪被聘为西盟佤族自治县“阿佤文化传承班”优秀授课教师;2005年荣获西盟县佤族民间歌手选拔赛第二名;2009年,由岩聪参与指导编排的表演节目《情歌》在首届普洱市民族民间才艺大赛中荣获演奏二等奖,也让佤文化走出大山,把民族歌曲向外推介。
2013年,岩聪获得向云南省档案馆提供口述历史荣誉证书;2015年,岩聪参加云南省文化厅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云南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获得证书。
“佤族的很多民族音乐、舞蹈和乐器演奏大都是口口相传的,许多原生态音乐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看着它逐渐消失,我心痛如刀割,我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传承好,也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关注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谈起民族歌舞技艺,岩聪感慨地说。
云南网通讯员 李明丽 记者 沈浩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